廉政建設
心有所畏 行有所止
作者:遵義公交集團 來源:清廉貴州 日期:2025/10/15 15:53:58 人氣:10法度是治國之綱?!豆茏印酚性疲骸胺ㄕ?,天下之程式也,萬事之儀表也?!惫湃嗽疲贩ǘ日咦羁旎睢N贩ǘ?,能使人不為私欲所役,不被誘惑所惑,言行舉止坦蕩無畏??梢哉f,心有所畏、行有所止,才得最恒久的內心自在與人生快樂。
“畏”,本義恐懼,引申為敬服,常表現為道德自覺和定力自持。所謂“畏法度”,并非是對規則的怯懦回避,而是對紀法的由衷敬畏,是“遵紀守法、令行禁止”的自覺踐行。古人云:“欲知平直,則必準繩;欲知方圓,則必規矩?!蔽ㄓ惺植辉浇?、行不逾矩,方能邪不侵正、禍不妄至,這是黨員干部立身行事的底線,更是安身立命的前提。畏法度者,視名節如碧玉,以自律筑牢防線抵御誘惑;畏法度者,用初心守牢底線,以責任擔當彰顯價值;畏法度者,靠實干贏得認可,以清正廉潔孕育快樂。
畏法度者心可安。對法度的敬畏,本質是對內心公義的守護,這份守護能讓人在誘惑面前保持清醒,在是非面前站穩腳跟?!蹲髠鳌酚涊d,宋國司城子罕清正廉潔、受人愛戴。有人將一塊寶玉獻給他,他拒不接受,說:“我以不貪為寶,而你以寶玉為寶。如果我接受了你的玉,我們都失去了自己的寶物,不如我們各有其寶。”子罕尚名節不茍取,以廉為寶,心中有道,樂在其中。正可謂,知偏正,秉公廢私,名可昭也;知清濁,拒腐守德,心可安也。
畏法度者行有止。敬畏的根本在于慎獨慎初慎微慎欲,強化自我約束、自我控制,做到“心不動于微利之誘,目不眩于五色之惑”?!逗鬂h書·楊震傳》中記載,東漢名臣楊震面對深夜獻金者,堅決不受,并嚴詞駁斥:“天知、地知、我知、子知,何謂無知?”由此成就了“四知拒金”的千古佳話。遵法度而克己,則少生邪念不妄為。正如《韓非子》所言:“懸衡而知平,設規而知圓。”畏法度者懂得“有所為有所不為”,在權力面前不越雷池,在利益面前不踩紅線,這份“行止有度”的自覺,讓每一步前行都踏實穩健。
畏法度者事能成。法度不僅是克制貪欲的“緊箍咒”,更是成事的“護身符”。西晉名臣羊祜舉薦人才不留名,只因他深知薦賢為國是法度所系、公義所在;焦裕祿“心中裝著全體人民,唯獨沒有他自己”,在蘭考治沙中嚴守“公款姓公”的規矩,不占公家一分一毫,用實干改變貧困面貌;谷文昌在東山當“一把手”時,從不占公家一寸木材,以克己奉公的堅守贏得百姓擁戴。他們的事跡證明,畏法度不是束縛手腳的“枷鎖”,而是成就事業的“基石”。在法度框架內干事創業,躬身踐行,才能贏得民心、匯聚力量,讓每一份付出都收獲應有的價值。
國有國法,黨有黨規。法度是不可逾越的紅線,規矩是必須恪守的底線?!拔穭t不敢肆而德以成,無畏則從其所欲而及于禍”,正是對敬畏法度與不畏法度不同結果的深刻揭示。黨員干部要謹記法度不可違,清白不可污,面對復雜多變的形勢和形形色色的誘惑,唯有將法度刻在心中、落在行上,始終做到心有所畏、言有所戒、行有所止,才能永葆本色,贏得民心,實現價值。